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關于長途騎行的一點想法
原文有圖片
http://underthepedal.blogbus.com/logs/30209700.html
在中國人眼中長途自行車旅行人就是從北京騎到拉薩,然后回來寫篇報道的人,其實我覺得還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寫點東西蛋逼一下。
1:計劃書
這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東西之一,但分兩個中國自行車旅游人遇到一起的談論的第一個話題就是你怎么計劃的……中國人一定要活在計劃之中。然后開始各自講述自己牛逼的單車經(jīng)歷,比如一天200公里之類的。我覺得國人真的大可不必這樣,除非你真的是想拿自行車旅行當做競技體育去玩,或者想成為一種日后出人頭地的資本,就像王石一樣偏要帶著無限多的補給讓人攙上珠峰以顯示自己有別于其他企業(yè)家一樣。如果不出于這個目的的話,那就心平氣和的去騎就好了,路上的風景以及會遇到的事情是最美妙的。而我遇到的所有的中國自行車旅行人最愛顯擺的就是他們的計劃書,以及所謂的攻略,甚至每天安排的相當縝密的如同打卡一樣的時間表,我覺得你完全不用旅游,還是去上班好了。不可否認有計劃是好的,但騎行的最大的魅力就是會被計劃之外的事情打亂,如果我按照計劃去走我就不可能和活佛生活幾天,不可能知道活佛的秘密,也不可能遇到那么多的日本妞,更不可能發(fā)生一系列奇妙的只能在電影中發(fā)生的事情。其實你所需要的計劃就是我知道我要去騎車就好了,有些事情到了當?shù)卦诖蚵爼幸馑嫉摹?/span>
2:國道情結:
這個也是比較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可能總是想把事情做的盡善盡美,比如組織什么橫穿318,214之類的活動,如果你遇到去西藏的基本走的都是那幾條國道,但其實真正有意思的不止這些。日本自行車旅行人三兒君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在中亞某國的時候,有一天沿著一條小土路走,到了一個地方找到了一個旅店,結果進去大吃一驚,里面居然還有兩個日本自行車旅行人!三個人目瞪口呆。他說那種感覺太奇妙了!
群居情結:
中國人確實比較喜歡扎堆,騎車也是,不是壞事,但也不是什么好事。
3:前減震系統(tǒng)
稱之為系統(tǒng)有些過,不過似乎中國人很迷信這個,好像沒有“前叉”的話就很不專業(yè),就會成為被嘲笑的對象。其實前減震對于長途旅行來說并不太重要,而且可能會招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但中國人比較迷信主要可能還是去西藏的比較多的緣故,下山的時候有減震會舒服些。其實也還真舒服不到哪去,索性根本就不要,我所遇到的國外長途旅行者95%都是沒有前減震的,而且60%都是去過西藏的,所以借鑒一下經(jīng)驗。
4:前馱包
在中國不算太普遍,甚至在一些專業(yè)的大型自行車店都找不到前車架,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第一次去西藏的時候沒有前馱包,只能安個車筐,但是由于顛簸的路程基本是處于散架的狀態(tài)。但大部分的重量集中在后面的感覺確實不爽,尤其是上坡,所以前面去分擔一些重量還是很必要的。
簡單的介紹一下我遇到過的前車架樣式。
一:日本自行車旅行人
特點是中間還有可以放東西的平面,很好的利用了空間
二:歐洲自行車旅行人
這是90%的歐美人選用的前支架。簡潔實用。
這個是德國老頭老嘎的,有點像日本的。
綜上,特點是無論哪種前支架都把左右有機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
但是在中國這種長途騎行的前貨架好像賣的并不是很多,包括在一些比較大的自行車商店里。在昆明有一家有賣的,比如我的就是從昆明買的,其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把左、右兩邊有機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也就是說兩邊是各種獨立的,所以我遇到的問題是,路上的時候右邊的開始松了,甚至到了可以刮到碼表傳感器的程度,如果再過去點就可以刮到車條了,所以還是很大的安全隱患,下坡時可能隨時會被突然制動的前車輪……路上遇到了一對荷蘭人也是在昆明買的這種前車架,和我出了一樣的問題。所以不推薦。
很容易出問題的,不推薦!
最后說說世界頂級的馱包吧!ORTLIEB
一個德國品牌,世界頂級產(chǎn)品,各種好處不勝列舉,歐美騎行者70%選擇的都是這個品牌。就算是環(huán)球旅行的人想得到它的贊助都很難,我遇到的澳大利亞人老侃環(huán)球四年才得到了免費的馱包,在北京遇到的另一對澳大利亞人從俄國到尼泊爾只得到了75%的贊助,申請相當?shù)碾y,不亞于申請全獎。中國沒有專賣,日本,澳大利亞,美國都沒有,所以只能去德國買了……
上一篇:我的長途旅行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