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自行車咖啡館的盈利之道 長沙胎跡單車專訪
“從想法到實現(xiàn),單車主題清吧&咖啡館,將近一整年,點點滴滴,喜怒哀樂、失敗成功,一路被打擊被嘲諷,最終還是將這個小店孵化了出來。有時候想想當初的動力到底是什么,沉淀下來后竟已經(jīng)模糊了那些不羈與桀驁的原動力,只知道不論是意氣風發(fā)干勁滿滿,還是硬著頭皮咬緊牙關(guān),我也要走下去,去完成。大概就像店名所示吧,這是我正式踏入社會的第一步,靠著這店、這車、這輪、這胎,在這世間的道路上留下屬于自己的痕跡——胎跡單車,和我一起成長吧。”
這是胎跡單車開業(yè)一周年時小黃發(fā)的一條朋友圈,國內(nèi)已經(jīng)有不少車店嘗試過“自行車+咖啡”的模式,大部分都是曇花一現(xiàn),而胎跡單車卻還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這其中又有怎樣獨特的經(jīng)營之道呢?
一位有情懷的90后
小黃是胎跡單車的店主,92年出生的他是一位十分有情懷的自行車愛好者!扒閼选边@個詞在前幾年幾乎席卷了各個行業(yè),每個人都在講情懷,每個人都在講故事,諷刺的是有太多的故事最后都講成了笑話,那兩個字也淪為笑點——情懷又不能當飯吃。然而在采訪小黃的過程中,美騎編輯感受到了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在情懷與現(xiàn)實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6年前小黃以一輛DIY鋼架公路車入坑,從此便與自行車結(jié)下不解之緣。大學時期,他與友人一起經(jīng)營一家自行車工作室,主打復古車、城市車、固齒車和鋼架車等。雖然這只是一個工作室,但是小黃在這里賺到了第一桶金,為日后的“胎跡單車”打下了基礎(chǔ)。
除了自行車,小黃接觸咖啡也有一段時間了,主要是意式咖啡。后來他去考了咖啡師,持證上崗,出品也是公認的好。小黃還說:“單車+咖啡,不單要咖啡專業(yè),還要比普通咖啡館更專業(yè),拉開更大的差距,一口就能體會到的差距!
關(guān)于車店的理想
2014年,小黃預感到公路車的熱潮即將到來,便開始準備轉(zhuǎn)型成車店。盡管原先的工作室狀態(tài)不錯,但是他并不滿足,他說:“賺錢才能支撐愛好啊!碧ホE單車在籌備之初就有咖啡元素,一部分原因是小黃對自行車和咖啡的熱愛,但是支撐這個想法落地的還是他憑著自己的觀察總結(jié)出來的3個點。
1.淡旺季轉(zhuǎn)換
旺季時自行車能帶來可觀的收入,淡季時單靠騎行服等配件的銷售就難以維持生計了,咖啡館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補上這個空缺。除了銷售產(chǎn)品,車店也是車友的聚集地。
“在商言商,雖然朋友多熱鬧,不過并不能產(chǎn)生收益,還需要好茶好酒招待……有些車店還會做飯給車友吃。車友們手里拿著各種飲品小吃,玩完后一片狼藉還要收拾,便宜了旁邊的便利店和小吃店!
旺季時靠活動活躍人氣,淡季時靠餐飲活躍人氣,這個想法看起來似乎不錯。
2.吸引品牌商
小黃原本是想過通過差異化的經(jīng)營來吸引品牌商進駐,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品牌商對此并不感冒。不過他們倒是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喝咖啡的和騎車的人多少都會被店內(nèi)獨特的環(huán)境所吸引,也算是“網(wǎng)紅店”了。
3.兩個消費群體的互相影響
小黃認為一些來喝咖啡的消費者可能會受到店內(nèi)的環(huán)境感染,入坑自行車;車友也可能受到咖啡的熏陶, 向這類休閑餐飲文化靠攏,給咖啡館帶來更多收入。這也是“自行車+咖啡”最顯而易見的盈利模式,許多這類車店的店主都有這么想過。